搜尋



- 3 分鐘
《Blair專欄》 跟49樣東西說再見 ◊ 11課本與筆記
(如果在丟筆記跟捨不得之間拉扯,可以留下最有代表性的,因為有時候我們留的不是上面的文字或知識,而是心血跟回憶。) 跟49樣東西說再見,每週和你分享一個被我丟掉的東西,說說它的故事,還有斷捨離的過程。 你喜歡學習,所以房間內有許多過去的書籍、課本、講義嗎? 你是不是總想著,有朝一日,要好好地複習那些筆記,或者把那些講義好好歸檔? 「把這些內容都再看過一遍以後,我就可以丟掉了!」整聊過程中,很多客人總是這樣跟我說。 我也曾經這樣期望過自己,所以留了高中的英文參考書跟升學筆記,那些五顏六色的筆跡,還有排版過的表格,都是認真的痕跡,想到要把那些心血丟進紙類回收,多少覺得隱隱作痛。 但後來我認清了,我會捨不得,是因為那些都是有用的知識,在翻閱當下都會很想再吸收一次,可以我上次碰那些東西是多久以前呢? 除非真的逼自己規劃出一個時間去做「複習」這件事情,否則我的時間都被其他事情填滿了,要再拿起參考書的機率微乎其微。 在這個資訊多元的時代,比起複習舊課本,我更想買一本有興趣的新書,或是在上網滑手機的時候看別人整理好的新資訊。 既然我整理物品是為了邁向理想的
4,039

- 2 分鐘
收納知識|儲藏與收納的差別在哪裡?
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,新買來的、新裝潢好的屋子。 一開始都很漂亮,但怎麼幾個月、半年過後,好像清爽的感覺開始不復見,開始有些失控了。其實呢,可能就是你沒有意識到「儲藏」的觀念喔! 另外一點,「儲藏」和「收納」其實是有差異的兩種觀念喔。 區分的方法就是使用的頻率和場景的對應。 儲藏 儲藏指有一個專屬的小空間叫儲藏室,放置的內容為使用頻率極低、有季節性、沒有特定對應到居家的某個場域、大型物件(物件同時可能有兩個以上的特點)。 ●有季節性:電扇、暖爐、烤肉用具… ●大型物件:洗衣機、行李箱、高爾夫球用具… ●沒有特定對應的居家場景:吸塵器、熨斗用具、除濕機… (圖1)這個地方就叫做儲藏室,是每個人孩兒時期玩躲貓貓最喜歡藏匿的理想地點。在下方的的格子可以留110cm高用來放置行李箱等大物件,不用照片中那麼規矩,儲藏方式才更有彈性、變化更多。 (圖2)各種物品的花花綠綠的顏色,不同的大小形體,會讓家裡的視覺感很亂。所以把這些東西都放在儲藏室裡,亂就在這裡讓它亂完,關起門來甚麼都看不見,家裡的視覺協調性很舒服。 (圖3)儲藏室可能大至像個小密室,或小至只有一個
2,829

- 2 分鐘
案例分享|倉庫大翻身!給孩子的專屬小天地
三代同堂的家庭在亞洲社會特別常見。因為組成複雜、人口多,常常因為沒有打理家務的總指揮,加上多年累積的雜物便堆滿屋子,使得第三代孩子的活動空間只好在夾縫中求生存。
38

- 3 分鐘
《Blair專欄》 跟49樣東西說再見 ◊ 10信用卡
(理財,要從整理開始!在清完不需要的戶頭後,來清理多餘的,或是默默消耗你金錢的信用卡吧。) 跟49樣東西說再見,每週和你分享一個被我丟掉的東西,說說它的故事,還有斷捨離的過程。 如同銀行帳戶,我整理信用卡的方式不是通通不要用,而是跟不需要、不適合的說再見。 出社會後,因為有了薪資證明,辦信用卡變得很容易,所以我就在許多業務的鼓催以及贈品的利誘下,辦了很多張信用卡。 但每次開卡後,都要特別去計算這個月要刷多少錢,才能拿到那個首刷禮,甚至會為了刷滿額度,進行一些不必要的消費。 而且這麼多的信用卡分散了我不同方面的支出,讓我很難掌握金錢的流向,只要一不注意,還可能會漏繳帳單,仔細想想,實在得不償失。 有了這些經驗,我明白信用卡要依照自己的消費習慣去選擇,而不是為了信用卡提供的優惠(辦卡贈品、刷卡禮、消費額扣……)才去辦卡,或是因此改變自己原本的消費選擇,這是本末倒置。 我早早就認清自己對數字一竅不通,理財方式也不能太複雜,信用卡也只是代替現金的消費工具,不會刷超過自己戶頭的金額,至於回饋等優惠就當額外賺到,我不想去過分計算那些數字。 因此我在進行帳戶整
1,676

- 5 分鐘
收納知識|簡報的原理,居然跟收納一樣!
上週末,居家整聊師們參加了全台最大的創業家路演巔峰對決。在兩天一夜的PitchCamp中,將豐富的簡報、演講課程所學,運用在 6 分鐘的 Pitch 上,告訴現場的 600 位聽眾 ,「居家整聊室」到底在做什麼? 過程中,我們發現一個「好的Pitch」 —— 在某個機會、場合,通常是很短的時間內,將故事和理念「兜售」給聽眾,其實跟我們推廣的「收納」概念非常相似,至於這兩個聽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概念,到底有什麼異曲同工之妙,就讓我們在這裡分享給大家。 溝通的目標對象 「簡報的目的在於說服,了解溝通對象是誰,是簡報一開始最重要的目的。」 大家或許有「一份簡報打天下」的經驗,但不同對象想聽的內容其實相當不同。
在 PitchCamp 這個 600人的場合當中,其實很難讓每個聽眾都喜歡你,所以與其討好每雙耳朵,居家整聊室明確地將這次簡報的目標定位為「讓大家聽懂我們在做什麼,以及清楚分辨清潔與收納的差異!」所以我們不談商業模式、市場規模或競品分析,畢竟每個人的吸收能力與注意力有限,忘了留白跟篩選,反而無法讓聽眾留下印象。 簡報的內容&架構- 三分法 定義清
881



- 3 分鐘
《Blair專欄》 跟49樣東西說再見 ◊ 09銀行帳戶
(理財,也要從整理開始!先清理「金錢通道」上多餘的東西,再去投資理財也不遲。) 跟49樣東西說再見,每週和你分享一個被我丟掉的東西,說說它的故事,還有斷捨離的過程。 相信很多人都是這樣,幾乎每做一份工作,就需要為了薪轉開個戶頭。久而久之,存摺都有好幾本了,但真正有在往來的還是那幾家銀行。 在看過幾本有關金錢整理的書籍後,我發現整理金錢跟整理物品有許多相似處: 1.過多的雜物都是阻礙 金錢來到身邊是有「通道」的,若通道上有了太多不必要的「雜物」,也會阻礙金錢通向你。停用的銀行帳戶與存摺,就是財務上的雜物。 2.方便管理才是重點 如果擁有太多帳戶,不僅收納存摺、提款卡都不方便,每次提錢與扣款的狀況也難以掌握。如果沒有時時查帳或刷簿子,也很難掌握帳戶的實際餘額,許多透支情況就是這樣發生的。 3.都要先了解自己,才能理出最好的方式。 你到底需要幾個帳戶來理財?在哪間銀行辦事最方便?哪張信用卡最適合自己的消費模式?這些都是需要先了解的。 有了上面那些觀念後,我花了一點時間檢視我的存摺與財務狀況、比較每間銀行的優劣,再決定日後要繼續使用哪些帳戶。 (釐清自己
2,075


- 2 分鐘
《Nelly專欄》尋美日常:鍋具--練習不過度擁有
我是在成為母親後,才開始學會下廚做菜的。算了算時間,我的「煮婦」資歷已經超過14年了。 我的家庭成員有四位,現在生活主要是準備晚餐,我的做菜模式常常是三菜一湯,偶爾假日中午煮湯麵,水餃等。 照片裡有7個鍋具,陪伴著我平日裡的下廚工作,讓我來介紹這幾個夥伴吧。從上方左邊開始,有兩個不沾平底鍋,為什麼兩個呢?其實其中一個舊的我覺得已經不好使用了,買入另一隻新鍋,可是我那“偶爾才下廚煎蛋”的老公覺得舊鍋好用,不同意捨去,為了尊重他的決定,加上櫥櫃空間足夠,所以我現在同時擁有兩隻不沾平底鍋。煎蛋、煎魚、煎豆腐我現在使用很順手。上方還有一隻不鏽鋼炒鍋,炒青菜,滷白菜,清燙等菜色為主。右手邊的大湯鍋,因為容量比較大,所以拿來熬煮份量較多的白蘿蔔排骨湯,竹筍湯,咖哩等。下方的兩隻不鏽鋼單柄鍋則是拿來煮份量較少的湯。左下方的白色法瑯鍋,是我專屬的牛奶鍋,為了我最愛的拿鐵咖啡。 前面介紹的鍋具們,使用完畢後,我會晾乾後才收進瓦斯爐下方的兩個抽屜櫃裡面,每個鍋子都有固定的位置。 這裏還有放置一些其他的物品,像是大同電鍋的內鍋,洗菜備菜會用到的調理盆/盤,鍋蓋,水果砧
1,811

- 3 分鐘
《Blair專欄》 跟49樣東西說再見 ◊ 08健身房會員
(整理過程中,得面對一連串的決策,並在每一個決策中,更了解自己,更增強自己的決策力。) 跟49樣東西說再見,每週和你分享一個被我丟掉的東西,說說它的故事,還有斷捨離的過程。 身為整聊師,我常常收到客戶提問,希望我可以幫他們做決定。前幾天,就有一位客戶問我,以她的生活型態,到底該不該跟健身房解約? 回答她的過程中,讓我回憶起我為什麼選擇現在這樣的運動方式,還有跟「健身房會員」、「運動器材」說再見的原因。 我從小就是個沒有活力的孩子,只有在體育課的時候才會動起來,平時能偷懶則偷懶,更不用說打球、游泳、爬山、路跑,這種會累的休閒活動,我是絕對不可能參加的! 就這樣懶散了多年,配上超不健康的飲食與生活作息,我的體脂肪在20歲那年來到33%,是個不折不扣的泡芙人。 (一般而言,男生體脂率正常在14~23%之間,女生約在17~27%之間;成年男子的體脂肪率超過25%,成年女子超過30%,就是所謂的「肥胖」。) (外觀上不會被當成胖子,但全身幾乎沒有肌肉,毫不結實的泡芙人身材) 當時我被我的高體脂嚇到,所以馬上加入健身房會員,並且下定決心,從此一定要養出運動習
614

- 4 分鐘
收納知識|三個觀點告訴你,為何人類普遍這麼討厭丟東西?
“Old thing” by Kim MyoungSung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.0 心理學觀點:
丟東西本來就違反人性,人類多「厭惡損失」! 是不是受夠了每次整理房間時,好不容易決定要丟的東西…最後都跑到其他家人的房間呢?今天想用一些不同觀點和大家探討為什麼人類,這麼討厭丟東西。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:「風險越大,報酬越大」,但承擔風險的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,因此多數人為了縮小損失的機率,寧願接受較低的報酬,心理學中將這樣的現象叫「損失厭惡」。 「損失厭惡」(Loss Aversion): 人性是不喜歡損失的,因為損失所帶來的痛苦, 遠比得到同等收穫所帶來的愉快大得多 關於「損失厭惡」,有一個著名的框架效應(Framing effect)理論: 大意是描述方式的不同,會導致不同的決策判斷,並可延伸出人們厭惡損失的心理。 實驗: 心理學家Tversky和Kahneman在1981年時作了以下的實驗,看官們也可想一想,在以下的情境你會怎麼選擇? 目前亞洲正面臨一種新型疾病的肆虐,若疾病爆發會造成600人的死亡,現在
1,22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