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


- 1 分鐘
收納知識|整理與清潔差在哪?在家v.s.不在家
整理的服務與清潔除了內容不同,方式也不一樣喔! 整理需要透過大量的對話、溝通去了解屋主真正的需求,因此會希望屋主是全程參與!而清潔因為不需要做到篩選的步驟,部分清潔公司可以在屋主不在家時進入打掃。 【讓我們知道您的居家大小煩惱】 居家整聊室提供您美好的生活想像,居家整理技術結合心理學、空間設計等專業,讓您的生活回歸舒適與質感。 美好生活人人都可以擁有: https://www.tidyman.tw/form #整理收納 #到府收納 #到府居家整理
1,034

- 3 分鐘
收納知識|「不是東西太多,是你懶得整理」—基本歸因謬誤
某次的初訪,一名媽媽帶著我們走過她家一圈後,懊惱地指著她孩子的房間說:「我真的受不了他…都幾歲了,還懶得打掃自己房間,如果他勤勞一點,房間一定乾乾淨淨的!」 你是不是對於上述的情境很熟悉? 好像昨天才發生過那樣,都快要倒被如流。 許多的家長在孩子有自己房間後,常常會抱怨孩子不願意,甚至懶得整理房間,導致房間凌亂,也覺得只要有心,人人都可以有整齊的房間。 但要小心,這樣的想法之中,可能潛藏了心理學的陷阱!我們在知覺別人所遇到的問題時,常常會將該問題過度歸因於對方本身的問題,而忽略了外在環境的因素,在社會心理學中,我們將之稱為「基本歸因謬誤(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)」 批評他人-基本歸因謬誤 在介紹到基本歸因謬誤前,讓我們先淺談歸因(Attribution)的概念。 最早的歸因論是由F. Heider在1958年所提出,他發現人在解釋他人行為時,會分成內歸因與外歸因。 內歸因是指人在知覺某一事件時,會把該事件的原因歸於個人內在的因素,如動機、性格等,反之,外歸因則是將事件歸因於外在的情境。 1977年,史丹佛大學的
4,449


- 3 分鐘
住の舒適感
時至今日,現代人如果有購買住宅的需求,大多數還是會優先考慮社區型的集合住宅大樓。這種集合住宅結合了各種科學管理技術,將室內環境控制在一個「人類體感舒適指數」的標準。「人類體感舒適指數」是以現代科學理論,用數學公式去計算出來的指數級別。以這種指數標準定義了人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會感受舒適。 不過感覺是主觀的。有喜歡冷的人,也有喜歡熱的人。即使在同樣的地方長大,我非常怕熱,兄長卻非常怕冷。所以,想要用儀器的方法去定義什麼叫做「舒適感」,對我來說是有點不可思議的事情。 我想來談一談「舒適感」這件事情。 以前的人,在沒有科學管理下的時代,必須用自己的身體去適應出生成長的地方。而世界上大部分的氣候帶都有人類社群的活動分佈。我心理總是覺得以前的人適應環境生存的能力一定很強,在那麼熱的沙漠有貝都因人居住,那麼冷的冰原也有因紐特人。他們沒有現代儀器設備的幫助,透過就地取得的自然材料,去製作維持自己生活的器物與房屋。 人為了產生足以適應環境的身體,也會生長出相對應的性格與行為。這一點在人類學的文化研究能部分證實這個論點。對於在不同地方成長的人來說,想必對於「舒適感」
224

- 1 分鐘
收納知識|整理與清潔差在哪?開櫃v.s.表面
今天要來學的是一個小觀念,許多人常常混淆整理與清潔的差異,其實兩者是不一樣的喔!進行整理與收納時我們會將櫃體與收納品全部打開,確認裡面物品的量與篩選是否要丟棄,而清潔則是處理看得見的檯面、外觀、地板或家具表面,頂多將沒有收納的物品放整齊,而不會做到篩選的動作! 【讓我們知道您的居家大小煩惱】 居家整聊室提供您美好的生活想像,居家整理技術結合心理學、空間設計等專業,讓您的生活回歸舒適與質感。 美好生活人人都可以擁有: https://www.tidyman.tw/form #整理收納 #整理師 #整理
422

- 4 分鐘
收納知識|都是絆腳石惹的禍:居家整理的「自我設限」心理
在《斷捨離》一書中,山下英子老師以自身經驗,將「捨不得丟的人」,分類為「逃避現實型」、「執著過去型」與「擔憂未來型」,其中對於「逃避現實型」的解釋為:「這些人並非因為忙碌才不在家,而是因為不想待在家裡才變得忙碌」。 可以理解的是,當一個人身處在雜亂的居家環境中,心情也容易感到煩躁不安。此時,透過忙碌來減少待在家的機會,除了可以逃避這些負向感受,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有個「沒時間整理」的藉口。在此讓筆者想到了一個常見於人性的社會心理學現象:「自我設限(Self-handicapping)」。 自我設限策略 自我設限的概念最早是由Edward Jones和Stephen Berglas(1978)所提出,他們指出人們會刻意在自己達成目標的路上,設下一些絆腳石,當失敗到來時,自己才有藉口將失敗怪罪在這些絆腳石上。 當能將失敗經驗歸因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我們便可以保全我們的自尊,也讓別人不會懷疑是我們的「能力」出了問題;再者,若事情的結果是成功而非失敗,使用自我設限策略的人,更可以說是因為自己能力好,才能克服重重難關而達成目標。 下列數種情境,皆可能使用了自我設
1,081


- 1 分鐘
收納知識|雜物堆滿天!整聊師三步驟教你輕鬆整理
雜物是最容易堆積的項目了,常常不知不覺越堆越高。
在整理雜物時,可以從自身貼近的物品開始整理,由小至大,整理起來會更有效率喔! 雜物是最難整理的項目了,我們通常會留在最後才做(延伸閱讀:大掃除該從何下手?五步驟輕鬆學! )搞定雜物就代表你的大掃除大功告成囉!恭喜! 【讓我們知道您的居家大小煩惱】 居家整聊室提供您美好的生活想像,居家整理技術結合心理學、空間設計等專業,讓您的生活回歸舒適與質感。 美好生活人人都可以擁有: https://www.tidyman.tw/form #雜物收納 #雜物整理 #大掃除 #小雜物分類方式
1,476

- 4 分鐘
收納知識|花費太多? 吃太多? 問題居然出在雜亂的空間!
慈慈是一名普通上班族,普通的跟你我一樣。 辛苦上班一天後她最喜歡的時間,就是回到家好好欣賞真人實境節目「雜亂特攻隊」(節目原名:Obsessive Compulsive Cleaners)。 這個節目特意安排潔癖的人到髒亂的人家作客,娛樂效果很高。因為有潔癖的客人總和難以「斷、捨、離」的主人產生衝突;雙方拉扯後,最終主人總是因為房子變得秩序井然而神采奕奕! 「我也好想要找有潔癖的人幫我打掃啊......。」慈慈嘀咕著,一邊回頭看看物品散落的房間,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佈置的像電視上一樣。 「算了!我今天己經全心全意在工作上了!明天還要努力賺錢付上次失心瘋血拚的費用,還是早早洗洗睡了吧!」配著零食看完節目後,慈慈除了羨慕外,精力早被一天的工作消磨殆盡。 減肥成功後要穿上的洋裝,在乾淨明亮的家中和姊妹來場下午茶約會,好像永遠都是明天的事。 可以猜想的是,慈慈的生活模式短期內並不會改變:體重上升比下降的機會更高,隨便花錢的比例也高,而根本原因可能來自於住家環境的整齊程度。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,長期處在雜亂的環境中,人會相較不容易自我節制(Self-Reg
988


- 2 分鐘
收納知識|五種人格類型的整理收納困擾與解決方法!
是不是以為收納是個繁瑣無聊的事情?還認為所有人的收納方式都逃不過那幾種,但其實每個人個性不同,適合的整理收納方式也會不一樣! 所以應該有過經驗,在整理東西的時候覺得效率很低、或者是常常整理完這些、又發現有其他的東西也應該要一起收納,一整天的時間就流逝了。 有沒有想過,其實你是用錯方法了! 先搞清楚自己的性格與在意的事情,才能在整理的時候事半功倍! 我們歸納出了五種人格類型,他們房間雜亂的原因跟情況都不太一樣,我們也提出了一些適合的解決方法,總之先來測驗看看自己是哪一類的人吧! 【整理收納困擾人格類型】 A. 雖然物品有大致分類,但不在意生活中的小細節,也沒有規劃動線格局的能力,常常隨手亂塞東西,造成房屋越來越雜亂。 B. 對於物品異常執著,他們會將這些東西視為自己身體的一部份,丟棄對他們來說格外痛苦,因此長期堆積的雜物就像牛身上的毛一樣多。 C. 最頭痛的類型。看似都不亂但其實同一種物品就四散在家中各處,要有很大的決心砍掉重練。需以類別式收納大規模整理,經過淨捨惜後再重新上架。 D. 對於「限定商品」「買到賺到」這類廣告詞完全沒有抵抗力,因此經常
1,914

- 2 分鐘
收納知識|永遠整理不完的房間?小心!你已掉入「習得無助感」
是否也曾經有以下的經驗? 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,不斷增加的書籍、衣服、CD與一堆買很貴卻從來沒使用過的東西,搭配長久未打掃所積起來的灰塵,喚起你開始想要清理環境,想要替家裡帶來一些改變的決心? 但是,當你費盡心力不斷打掃、清潔,家中的環境卻難以維持,再加上雜七雜八物品進到家中的速度永遠大於丟棄的速度,沒一下子又亂糟糟時,你會開始對於這樣子凌亂的環境產生無力感,最終面對滿屋子的雜亂舉起白旗心想:「算了,整理這種事等有空再說…」 圖:客戶家實際狀況 這樣的感受是否很熟悉呢?就心理學的角度,我們將之稱為「習得無助感(Learned Helplessness)」,這個專有名詞是由美國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Martin Seligman在1975年所提出,原始的實驗是用狗來進行。在該實驗中,Seligman將兩隻狗放在不同的籠子裡並通電,一隻狗可用鼻子頂牆壁後的開關來將電停止,但另一隻狗試圖用同樣方式來停電時卻沒有效果,漸漸地第二隻狗就停止反抗,趴下來任命的哀號。 “Sad Dog” by panli54 is licensed under CC BY 2.0
6,067